藝術高于生活,但有時生活也令藝術自嘆弗如。比如可口可樂事發臺灣,這在食品安全危機四伏的當下,本來也算不得什么傳奇,然而可口可樂的回應令人氣絕:一說該批原液并非臺灣正常采購,是一不小心誤送到臺灣的;二說該配料在中國內地則屬于合法食品添加劑,加上大陸本土教授的"防腐劑安全論",虛虛實實之間,給民意與輿論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。
塑化劑疑云未散,乳業新國標又成為鬧劇一場。公眾當記得今年4月上旬,英國媒體連續報道了瑞典科研人員的研究報告,稱某些歐洲知名品牌嬰兒食品中的砷、鉛、鎘等重金屬含量高于母乳。4月13日,媒體刊登報道《雀巢否認米粉含砷是因在華標準"寬"幾百倍?》,質疑雀巢在我國和國外實行兩套標準。此后,"國標"之爭愈演愈烈。4月17日,受衛生部委托,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、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研討,并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,"我國標準不低于國際".
當權威說法與現實邏輯左右互搏的時候,善良的人注定要精神分裂。仔細研讀一下可口可樂的回應,民眾當不難發現其間的諸多潛臺詞:一者,銷售方對臺灣標準顯然更為"忌憚",因此"不小心誤送"才流露出某種敬畏之情;二者,就可樂標準來說,大陸標準顯然落后臺灣標準,或者說是前者起碼繼續恪守了所謂"無害則大可添加"的邏輯。防腐劑是個什么東西?這個問題不難回答,這些年,我們連三聚氰胺等生化名詞都耳熟能詳了,何況并不算特別復雜的防腐劑。當此背景下,"專家"繼續走"百毒不侵"路線、堅持"適量無害",只要吃不死人,添加無罪--但問題是,臺灣標準與大陸標準哪個更利于健康?既然按照嚴苛的標準也能生產出可樂來,為什么我們好上"添加劑"這一口?誰的口味那么重、那么獨特?這讓人聯想起當年面粉增白劑之爭,雞同鴨講的背后,無非是利益和立場的問題。
可樂未必永遠可樂。1999年,比利時、盧森堡、荷蘭、法國數百名兒童因喝了受污染的灌裝可口可樂而出現嚴重不適癥狀,四國政府下令將所有正在銷售的可口可樂下架。那么,在臺灣相關部門"杞人憂天"之前,內地監管者秉持了怎樣的警覺?2010年,麥當勞生產的"麥樂雞"在美國被發現含有"聚二甲基硅氧烷"和"特丁基對苯二酚"兩種化學成分,其中國公司卻堅稱,這兩種物質含量"均符合現行中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";有數據顯示,多年來,我國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.8%以上,內銷食品合格率在90%以上,9個百分點之差暴露出食品安全標準"內外有別"的尷尬現實。當此背景下咂摸"蒙牛出口被退轉內銷"等傳聞,可謂百味雜陳。
內地安全十足的可樂,到了臺灣地區則成為問題產品。這樣的寓言,又豈止是食品安全標準上的"醒世恒言"?